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6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在宋儒的注释中,侧重于阐发《周易》社会政治意义的是程颐的《周易程氏传》,程颐在对卦名进行解释时,通过类似于发生学意义来梳理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,因此程颐会从天地的空间位置来引申其社会秩序中的尊卑倾向,并将其贯彻到对咸卦的解释中。
这种社会,在平时很难产生全国一致的行动。中华传统中的三本三畏三立已基本定义、配置了中国人信奉的神圣、神圣关系,追求的圣人德性及其等级关系、伦理规矩乃至法律与制度,奠基了中国人实践信仰与现实社会的各种神圣机制。
人类文明大体类似,文明起源的核心即超自然力量、超社会力量及其构成的禁忌与神圣,此乃是人类共有的原始结构(original structure),它随后构成文化传统的实质性传统,并且希望把世传的范型看作是有效指导。杨联陞曾经指出儒家读书人对扶乩的偏好:中国的儒家,最讲究礼,尤其是祭祀之礼。能够构成这个神圣等级关系的即象征家国一体、国家祀典得以运作的神圣机制。(《周易·文言传》)方能在神圣多重性之间奠定等级和秩序。《礼记·中庸》说的,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,即是把中华天命所能赋予人的品德资质给予了最神圣的界定,并以此定为个体自我的道德修为,顺着天命之神圣本性,以至呈现天生德于予的特殊资质。
表面上类似宗教,骨子里是神圣格局的等级安排,通过等级神圣体现出来的伦理等级。如同中华传统中的儒、释、道及其民间信仰,即使包涵多种神灵的宗教信仰,但中国人也不局限于对神灵的信仰。中华先圣、先王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,思考人心与道心、人情与人欲、天理与人欲的关系。
孔子在《春秋》里寄寓了自己的政治思想,这与其他文献所显示的孔子政治思想一致。人发挥集体的力量,就需要群,就需要合作,形成群体优势。人们不是各行其是,这是天下有道的表现。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以来,人们就思考社会地位与物质财富的传承问题,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规则与制度意识。
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,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、凝聚力,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,道就是王道,就是尊王攘夷。到春秋末年,天下无道,礼坏乐崩,孔子和早期儒家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尤其把周代礼乐文明发扬光大,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荦荦大端。
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、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: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。他还说:只是由于有了他的学说,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。人们看到了内在功力,就像火之始燃、泉之始涌,扩而充之可保四海,否则就连事父兄也做不好。其中,修己是关键、是根本。
在诸子百家中,孔子特别重视对传统的继承,孔子及其以后的思想家思考世道人心,继续发展与弘扬传统,所以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。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,实际是对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作用的认知。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,人都是由家庭走向社会,家与国于是就应该建立有机的链接。也是推己及人,是换位思考。
从孔子作《春秋》开始,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。无论家还是国,公平公正、安宁安定、和谐和睦都应是一贯的追求。
三、崇德尚义,贵和尚中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标识 几千年来,历代中华儿女以共有的文化身份认同,讲道德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,在和谐中发展,在协作中进步,在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中,共同奏响美妙的乐章。尊王攘夷与那时的夷夏之辨、华夷之辨一致。
今天我们只有走出疑古时代,认清中华民族文明之树的根扎得很深很牢,才会理解中华民族深沉的本根意识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沉厚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,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,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,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。人们向后看恰恰是为了向前看,是希望从历史的过往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。二、尊王攘夷、崇尚一统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(Ernst H.Gombrich,1909~2001)著有《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》,他在记述汉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时,使用的标题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导师,他所说的伟大民族当然是中华民族。既然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,因而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。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,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,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、相协调。
与之同时,也强调以礼节和,不离中道。亲九族、和万邦,不仅把家族、宗族治理好,还要把国家治理好,使各邦团结起来。
孔子儒家思考人的社会性存在,就是探讨社会安宁与和谐的深层机制。以忠恕思维交朋友,以推己及人打交道,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才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。
要使社会和谐,就应各明其德、人人修身。陵夷二百余年,而孔子兴,以圣德遭季世,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,乃叹曰:‘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。
儒家讲明明德,讲致良知,着眼于止于至善,特别强调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只有知所先后,才能近道而行。那么,如何治理邦家?《论语》记孔子说: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埃及前总理伊萨姆·谢拉夫说:这个无序混乱的世界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,做这件事情的主角应该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。他强调,中国人一定要珍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,认为不光中国人民需要这些价值观,全世界也需要。
人莫不亲其亲,莫不爱其家。王代表王道,代表华夏正统文化。
同姓诸侯互为兄弟之国,异姓诸侯互为甥舅之国,这成为彼此和睦交流的重要纽带。人都属于一个家,也都属于一个国。
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,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,相互联系,密不可分,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。据《汉书·王吉传》,汉代有人说: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统者,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也。
这都可以视为家文化的放大。《礼记·礼器》说:礼也者,……理万物者也。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认真为对方着想。中华民族历史漫长悠久,在形成与壮大的过程中,协同意识、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是道术而不是方术,就在于它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。可见,华夷之辨说到底在于思想观念和文化认知,是文化身份认同。
早在孔子时代,人们就崇古、尚古、信而好古,这与中国上古历史的漫长发展有关。一、协同协作、协和万邦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,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。
每个人生来都属于一个家庭,都离不开父母家人的关怀,在特定的家庭和家族中,人们自幼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,得到了心灵的滋养,那么,父母指出的人生道路就注定影响他的一生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被视为孝的基本表现。礼乃用以条理社会、整齐人心。
发表评论